当前位置:

首页 学术动态 正文
看得见的病原!刘应高/杨春琳团队搭建起核桃病原真菌数据平台

近期,学院刘应高/杨春琳团队在真菌学国际顶尖期刊Mycosphere(IF=15.1)上发表长篇研究论文“Microfungi associated with walnut trees in southwestern China”(中国西南地区核桃真菌),论文聚焦于木本油料植物上病原真菌的物种组成、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旨在重建和完善其物种分类鉴定体系与名录清单,重点研究对象为核桃树上的病原真菌。本项研究是对我国西南地区核桃林病原真菌物种多样性的全新认识,特别是四川地区。本研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核桃病原真菌基础数据库与种质资源库,为病原真菌的精准鉴定、病害防控及抗病育种提供了重要基础和平台支持。

核桃,又称胡桃,主要指胡桃科(Juglandaceae)中胡桃属(Juglans)与山核桃属(Carya)的植物成员。截至目前,全球共记录核桃类植物约60个有效种,其中包括5个变种和10个杂交种。核桃作为我国战略性油料树种,种植面积全球领先,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坚果经济林树种,主要分布于西南、西北及华北等多个地区,以胡桃(J. regia)和泡核桃(J. sigillata)为主栽品种。由于各地核桃林经营管理方式不一、立地条件差异显著,核桃病害在我国时有发生。不同地区、寄主类型及发病部位的差异,导致病害的发生特征和类型存在明显区域性和复杂性。其中,真菌性病害最为常见,种类也较为多样。然而,目前相关基础数据仍较薄弱,存在病害发生规律不清、病原物种不明、鉴定依据不准确以及模式标本缺失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核桃林的科学经营与有效管理,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核桃林间典型的真菌病害及其症状

基于此,本文系统收集四川等西南地区核桃罹病样品,包括干部、枝条、叶片和果实等部位,样品近600份,并成功分离获得245株菌株。研究运用表型生物学特征分析、DNA条形码解析以及生态属性等综合证据,共计鉴定出90种真菌,隶属于4纲14目26科42属,其中隶属座囊菌纲(Dothideomycetes)物种占比60%、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占比37.8%。其中,描述了1个新属、25个新种和37个新寄主记录种,并对重要的核桃病害与病原进行了总结与分析。

四川农业大学为该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林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飞虎为论文的第一作者,青年教师杨春琳为通讯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5943/mycosphere/16/1/12

下一条: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刘静如参加中国水土保持学会学术活动

关闭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