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林听新声 正文
两位国内外知名学者做客“林听新声”大讲堂

10月16日下午,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吕喜玺教授和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张凡研究员做客“林听新声大讲堂”,在成都校区5教306会议室分别为师生们做了题为“Rethinking Reservoir Dead Storage: Toward Sustainable Sediment Management in Asian River Basins”(重新审视水库死库容:亚洲河流流域可持续泥沙治理路径)与“青藏高原水沙与水环境研究”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学院副院长谭波教授主持,40余位师生到场聆听。

吕喜玺教授深入浅出探讨了水库大坝建设对河流水量平衡、泥沙输移、河道下切、沿海泥沙供给、海岸侵蚀和咸潮入侵等方面产沙的影响,结合亚洲主要河流的案例研究,评估了现代泥沙管理中死库容的作用,提出应重新审视在大坝设计中广泛采用的较大死库容,并倡导采用较小的死库容设计。同时指出植树造林、生态修复以及水土保持防治的重要性。

张凡研究员基于青藏高原径流泥沙原位监测,系统阐述了冰雪多源补给径流的变化机理,明确了主要河流径流深的空间格局、过去60年江河源区径流总体增加的主控机制、冰川区水沙关系特征,揭示了不同类型高原河流对暖湿化响应的差异机制,构建了适用于高寒区的径流-泥沙-水质综合模型系统。

在互动环节,与会师生结合自身研究方向与科研实践中遇到的问题积极发言,与两位专家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

报告人简介:

吕喜玺,新加坡国立大学地理系教授。主要研究黄河、长江和湄公河等亚洲大河的河流水沙空间格局、演变规律及驱动机制,并开创了亚洲水体(河流、湖泊和水库)碳循环研究。是Singapore Journal of Tropical Geography联合主编、Hydrological Processes副主编以及Earth Surface Processes & Landforms编委。发表论文250余篇,包括在Science、Nature Geosciences、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Science Advances (2篇),截至2025年9月,在Web of Science上总引用次数近15,000次,H指数68;曾荣获世界泥沙与侵蚀研究协会泥沙研究杰出贡献奖、美国地理学家协会(AAG)地貌研究卓越奖、世界前2%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排名)等国际荣誉与奖励。

张凡,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主要从事青藏高原水沙与水环境研究。分别于1998年和2000年获得清华大学环境工程学士和硕士学位,于2005年获得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水资源方向博士学位。2005至2009年在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工作,2009年至今在青藏所工作,2025年起在山地所兼职。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优青、杰青、重点等项目。发表SCI收录论文120余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担任Journal of Hydrology: regional studies主编。获得“青藏高原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奖励。

下一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何冠杰教授做客林听新声大讲堂

关闭

【点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