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农业大学林学院刘应高/杨春琳课题组联合成都市农林科学院、泰国皇太后大学和毛里求斯大学等单位在真菌学国际权威期刊Mycosphere(IF2023=10)发表题为“Bambusicolous mycopathogens in China with an update on taxonomic diversity, novel species,pathogenicity, and new insights”(中国竹生病原真菌的多样性、新种、致病性和新见解)的研究论文。本文系统全面地整理了中国竹林真菌性病害及其病原,更新并梳理出竹林病原真菌名录,明确了重要竹林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详细介绍1个新属、12个新种,以及11个新纪录种,同时探讨了竹林病害在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或趋势。
竹类植物是兼具生态、经济和观赏价值的极其重要的经济作物,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截至目前,全球记录竹种约1750种(包括杂交种、变型或变种),其中我国记录竹种约770种,另有5个杂交种、203个变型或变种。我国竹种的自然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黄河以南,以云南、四川等地的物种最为丰富。近年来,在“以竹代塑”、“以竹代木”、“竹林风景线建设”、“森林粮库建设”等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竹林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猛,社会需求激增,经济效益显著。然而,长期以来,竹林病害严重影响竹林的健康与品质,特别是真菌性病害(绝大多数竹林病害由真菌引起),常导致竹林大面积的衰退或死亡,如毛竹枯梢病、水竹菱斑病等。当前,我国竹林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迅速,各地的产业链格局初具规模,但与之匹配的竹林病害监测与治理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这一领域未受到足够重视。系统地开展中国竹林病害及其病原物种多样性研究,不仅是助推竹产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求,同时在相关研究领域具有广泛的研究前景和应用需求。
中国竹林真菌性病害主要记述有11种类型,即基腐病、竹材腐朽病、秆锈病、枯梢病(梢枯病)、枯萎病、菱斑病、枝枯病、丛枝病、黑痣病、叶斑病(叶枯病)和叶锈病,涉及病原物种约340种,包括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毛霉门(Mucoromycota)的成员,主要为子囊菌,占比达80%以上。病原真菌隶属于3门、11纲、41目、89科、161属,最为丰富的目为黑痣菌目(Phyllachorales)、肉座菌目(Hypocreales)、格胞腔菌目(Pleosporales)和柄锈菌目(Pucciniales),而优势属为黑痣菌属(Phyllachora)、镰刀菌属(Fusarium)、梨孢假壳属(Apiospora)、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曲霉属(Aspergillus)和青霉属(Penicillium)。
本研究首次系统分析了中国竹林病原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及分布格局,丰富了病原真菌的物种资源库,修订并更新了竹林病原真菌名录及其主要病害的发生规律与危害特点,为我国竹林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基础。
全文链接:https://www.mycosphere.org/pdf/MYCOSPHERE_15_1_21-1.pdf
病原真菌对竹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直接和间接影响